為宣傳革命文化,将傳承紅色基因與唱響時代主旋律相結合,7月10-20日,學院“尋迹紅色長河”實踐團先後赴徐州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實地學習渡江戰役曆史,并與社區合作開展小規模宣講活動,向青少年普及渡江曆史,傳遞革命精神。
探尋革命舊址,體會革命艱辛
活動首日,實踐團成員第一次走進民風淳樸的北望村,在村民的指引下來到了位于村落中心的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這座古樸的院落始建于清朝末期,曾為當地富戶郝姓人家的宅邸,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先後參觀了總前委指揮部,譚震林和劉伯承等指揮員的辦公室以及舊址内陳列的各類革命文物,如鄧小平用過的煤油燈、陳毅用過的代号“501”的專用電話機、譚震林穿過的布棉線編織草鞋等。通過舊址和這些代表革命先烈生活起居的文物,實踐團的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了解放戰争時期解放軍戰士們生活條件的艱苦和他們飽含的革命熱情和堅定理想信念。
重溫峥嵘歲月,傳承紅色精神
活動的第二天與第三天,實踐團前後前往了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與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的紅色木船外形主展館上,鄧小平親筆題寫的“渡江勝利紀念館”館名奪目,将那場戰役中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雄風與豪情盡顯其中。進入館内,實踐團跟随着“紅領巾”講解員,一起參觀并學習渡江曆史,從渡江前夕的厲兵秣馬,到戰争中千裡橫渡,最後到戰争結束後的城市解放,渡江戰役的每一個過程都是驚心動魄,展現出解放軍的英勇豪邁和人民支前的偉大壯舉。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參觀了解戰役中使用的“京電号”小火輪、陶迅烈士的家書、著名作曲家胡士平的日記本等珍貴的曆史文物。從中,實踐團成員再次為堅定信念、革命到底、無所畏懼、不怕犧牲、勇往直前、連續奮戰的渡江精神而自豪。
随後,實踐團前往安徽渡江戰役紀念館。館外是渡江戰役總前委群雕和五角星勝利塔。進入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渡江戰役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勝利之師》浮雕。浮雕刻有占領總統府、渡江戰役的場景以及毛主席詩詞等,大氣磅礴,蔚為壯觀。随後實踐團成員跟随解說員一起參觀整個場館中的革命文物。大牛車、小推車等一個個百姓的生活用具陳列其中,反映出渡江戰役中人民群衆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最後,實踐團來到場館負一樓展廳,白色的石碑上,镌刻着一位位渡江戰役烈士的名字。這裡安靜,肅穆,實踐團的成員懷着沉重的心情向英雄烈士表達敬仰與贊美。
開展紅色宣講,赓續紅色基因
在紀念館和舊址實地學習結束後,宣講團返回家鄉和社區合作開展小規模的宣講活動。在安徽省滁州市,宣講團成員聯系當地社區,前往來安縣第四中學,向其中的部分留校學生介紹本次社會實踐的學習經曆。實踐團成員向留校學生先後介紹了渡江戰役的曆史背景,渡江戰役前的準備,渡江的過程以及渡江結束後各城市的解放,詳細的補充了戰役的具體細節,并展示了紀念館中存放的革命文物。最後實踐團成員勉勵留校學生在暑假也要學習知識,勤加鍛煉,将革命先烈的渡江精神傳遞下去。
活動結束後,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在此次社會實踐中收獲頗豐,不僅實地考察學習了渡江戰役的曆史,提高了自己的知識素養,同時了解了很多曆史書上沒有記載的細節,理清了曆史脈絡,并把自己的學習收獲分享給他人,将渡江戰役的精神傳遞給了更多的青少年。









新聞來源:伟德首页官网新聞部
攝影:郭立宇
責任編輯:胥振
審核: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