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首页官网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北京礦業學院采煤系礦山通風與安全教研室。2007年11月,經學校研究決定,依托安全技術及工程國家重點學科組建伟德首页官网。目前,學院下設通風防滅火與地下空間安全、瓦斯防控與雙碳技術、安全監測與應急管理、工業安全與應急裝備、消防與公共安全、職業健康與安全防護等6個研究所;設立有本科教學、研究生與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國際交流合作等4個業務中心,擁有礦業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安全分中心)、江蘇省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院“安全科學與工程”為國家一級學科、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學科、“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是國家首批和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第三輪學科評估全國排名第一,第四、五輪學科評估A+,連續6年在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位列第一。依托學科設有安全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具有博、碩士學位授予權。依托學科優勢獲批地下煤火防治與利用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建設有煤礦災害防控全國重點實驗室、煤炭精細勘探與智能開發全國重點實驗室、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煤礦瓦斯與火災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煤岩動力災害防控理論與技術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重點實驗室、城市火災防控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粉塵治理與職業防護工程研究中心、伟德首页官网安全生産檢測檢驗中心(國家甲級資質)等高水平教學科研平台。2020年新獲批應急技術與管理交叉學科(安全科學與工程交叉融合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2021年獲批職業安全健康交叉學科(安全科學與工程交叉融合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學院倡議成立了全國安全學科博士點聯盟,現為國務院安全學科評議組聯合召集單位,是中國礦山安全學會礦井通風專業委員會、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瓦斯災害防治與利用專業委員會和城市軌道交通消防安全專業委員會的挂靠學科及創建單位。
學院現有安全工程、消防工程、職業衛生工程、應急技術與管理4個本科專業。安全工程專業源于1982年創立的全國第一個“礦山通風與安全”本科專業,1994年更名為“安全工程”,2007年入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012年入選江蘇省“安全科學與工程”重點專業,2013年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015年入選江蘇省首批“省級品牌專業”(A類),2015和2018年兩次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9年入選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在國内權威機構專業評價排名中名列第一;消防工程專業始創于2000年,我校是除部隊院校外、教育部批準的國内最早開設該專業的高校,2009年入選“江蘇省特色專業”,2012年入選江蘇省“安全科學與工程”重點專業,2022年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在國内權威機構專業評價排名中名列第一;職業衛生工程專業是“醫工”結合、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興專業,設立于2020年,并于當年正式招生,我院現為教育部教指委指定的全國職業衛生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制定牽頭單位,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為A+。應急技術與管理為“工管”結合特色專業,設立于2024年,聚焦突發事件的系統性防範和全過程應急管理,為國家應急和安全領域培養兼具技術與管理的複合型專門人才。
學院現有教職工135名(含專任教師93名),教授43名、兼職和特聘教授8名、副教授43名,博士生導師53人、碩士生導師86人。擁有以周世甯院士為學術帶頭人,以王德明、林柏泉、程遠平、周福寶、王恩元、秦波濤、翟成等一批在安全領域的知名教授和一批年輕博士組成的高水平創新學術團隊。教師隊伍中有國家安全生産專家組專家6名、應急管理部消防局特聘研究員1名、國家核電消防安全專家1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全國模範教師獲得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獲得者2人,擁有傑青、長江等“四高四青”國家級人才34人次,省部級人才70人次。1個團隊入選教育部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學院在辦學過程中,形成了火災與爆炸、瓦斯防治與利用、地下空間通風與空氣調節、煤岩動力災害、煤礦安全監測與預警、粉塵防治與職業健康、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救援與安全管理、消防工程等特色研究方向。學院整體科學研究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在部分研究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學院曾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儀器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各類重大重點項目120餘項;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級獎勵10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一等獎50餘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30餘項,中國專利優秀獎6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600餘篇。出版專著與教材46部,煤與瓦斯共采、礦井瓦斯防治2部教材獲國家級規劃教材獎;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等。
學院積極開展國内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國際化辦學,80%的專任教師具有海外經曆。學院已與美國肯塔基大學、賓州州立大學、密歇根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伍倫貢大學、西澳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國立礦業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波蘭AGH科技大學、德國佛萊貝格礦業學院等國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舉辦了國際礦山通風大會(IMVC)、國際礦山通風高峰論壇(IMVF)、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ICMST)、國際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大會(ERESD)等一批具有國際學術品牌的行業盛會,尤其在礦業安全工程領域研究的深度方面具有世界級聲譽。學科現有來自亞非拉美十餘個國家的本、碩、博留學生30餘名,同時每年通過國家、省、校級各級層面渠道選派50餘名同學赴國外高水平大學進行聯合培養及學術交流。學院現有本科生864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649人,博士研究生374人。在國家、江蘇省、學校各類獎助學金的基礎上,學院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設立的“瓦斯-好學”獎學金,以及企業設立的“彙安”獎學金、“中瑞恒優才”“特領優才”獎學金等,其中“瓦斯-好學”獎學金主要用于鼓勵和表彰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品德優良、成績優秀、學術創新成果突出的學生。學院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形成了“學生社區+書院制”學生社區育人模式、“行政+學術”雙班主任制、“優才培育計劃(本-碩-博一貫制培養)”“教授公開課”、國家-省-校-院四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拔尖學生導師制等為支撐的創新人才培養工作體系。學院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2022年本科生升學(出國)率達56.7%,兩項指标均位居學校前列。學院自成立以來,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人,省級優博論文8篇、優碩論文9篇,在全國“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等高水平學科競賽中獲特等獎(金獎)等獎項20餘項,在各類省級比賽中累計獲獎120餘項。研究生在國際會議上作報告100餘人次,赴美國加州大學等名校攻讀博士學位或聯合培養50人次,本科生赴國外知名高校訪學150人次。五年來,入選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教育部“百名研究生标兵”、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8人次,30餘人次先後獲得江蘇省高校大學生年度人物,江蘇省三好學生等榮譽稱号。
新時代,學院以“雙一流”建設為起點,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構建一流人才、一流師資、一流科教、一流平台、一流基地的“五個一流”學科建設目标,彙聚起創建“安全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的磅礴力量,推動學院事業發展再上新台階、再創新輝煌,為加快推進能源資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做出安全人新的更大貢獻!
(2024年10月更新)